【能源矿业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委员:处理好风光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问题
发布时间:2024-03-09 13:20:37 作者: 来源:能源矿业报
点击:
风能、太阳能因其清洁、易获取、可再生、广泛分布等优质属性,被认为是实施可再生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替代战略中最有潜力的两种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和多重利好政策刺激下,我国风能、太阳能开发规模呈现快速扩张态势,累计和新增装机规模均长期稳居世界第一,在装机规模、利用水平、技术装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正成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7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在2023年首次突破50%,达到53.9%;全国并网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总装机规模在2023年底突破10亿千瓦,达到10.5亿千瓦,同比增长38.6%,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0%,而发电量却仅占总发电量的15.5%;煤电装机容量11.6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为39.9%,首次降至40%以下,但煤电发电量却占总发电量比重约60%,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电源。
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和能源结构加速转型,风能、太阳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将在我国新型能源体系中迅速占据主体地位,但其发展势头强劲的背后存在“大规模、弱支撑”、“重装机、轻发电”、“重开发、轻环境”、“重制造、轻回收”等问题,表现为:风能、太阳能装机规模“三不匹配”问题凸显,即装机规模与发电量、调节能力和出力均不匹配,尽管装机规模大,但电力支撑能力弱,对电力保供的贡献度较小;与风能、太阳能产业相关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短缺种类多、消耗量大、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脆弱;风能、太阳能属低能量密度能源,单位装机容量占地面积较大,在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环境保护底线背景下,土地资源已成为制约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开发的重要因素;风能、太阳能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全生命周期评估远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生态环境风险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制造国和应用国,我国退役设备中大量固废和微量关键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远低于传统发达国家,绿色循环利用体系尚未形成。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建议:
一是尽快科学合理的编制基于调节能力(储能 灵活改造)的风能、太阳能装机发展规划。在当前风能和太阳能装机规模大和速度快、且其技术快速迭代及设备服务年限为20-25年的情形下,加快建立与包括灵活性清洁煤电与气电和各类储能的调节能力相匹配的风能、太阳能装机规模和速度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可有效避免花费巨资安装的大规模风能、太阳能设备长时间做“无用功”的困境,提高效益,合理增强风能、太阳能的电力支撑能力,加速形成可靠替代。
二是增强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发展亟需的战略性关键矿产供应保障能力。加大国内战略性关键矿产勘查力度,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推进战略性关键矿产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大幅度增储扩产。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保障战略性关键矿产供应渠道安全稳定。
三是多元保障土地资源需求。在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情况下,优化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开发相关的占地规划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保障合理土地资源需求。
四是全生命周期审视生态环境问题。科学评估风能、太阳能项目规划、建设、运行、退役全生命周期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气候系统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大型风能、太阳能基地建设,更要协调好风能、太阳能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规避区域性、累积性生态环境风险。
五是建立健全退役设备绿色循环发展体系。风能、太阳能发电设备大规模退役残留的大量固废和微量可再生矿产绿色循环回收利用潜力巨大,通过建立健全退役设备绿色循环发展体系,既节约资源,降低污染,也可有效缓解部分战略性关键矿产的供应风险,并减少原生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