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香兰,1968年3月出生,山西阳泉人,汉族。2002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在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任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香兰从2002年加入到教师行业以来,一直奉行“德为师之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关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主要事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
科研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人所共知,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科研和教学冲突时,张香兰总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优先选择做好教学工作,优先选择培养学生。
2002年至今,张香兰先后独立承担了《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4门本科生课程,《催化理论》、《化学反应工程分析》等4门研究生课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专业综合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教学实践课程,并指导硕士生18人。
她完成的讲课教学工作量达到了1200计划学时以上,集中实践环节工作量达到了2300学时以上;指导毕业设计(论文)38人,在已毕业的33人中,成绩优秀占40%,成绩良好以上达到91%;她先后在2003年和2008年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第二名和第一名,《化学反应工程》于2007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她还负责和参加北京市和校级教改和课程建设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项。参加了三本教材和专著的编写工作。
二、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教学过程中,张香兰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备好每堂课、上好每堂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诚实认真。
她总是及时与学生沟通,从人生观上引导学生思考大学学习的目的和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张香兰担任2002应化班的班主任期间,首次在化环学院实现了班级一学年中无一人次不及格的好成绩。
2009年,张香兰和系里的老师们一起组织学生参加了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巴斯夫杯《化工原理》课程竞赛,分别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在整个过程中,她积极为学生答疑,组织笔试,并带领初选出的十名学生到徐州进行集训,组织学生制定不同的实验方案并在不同的装置上进行预演。虽然工作量很大,但张香兰从不计报酬,而是甘愿为学生全心地付出。
三、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在培养计划中减少总课堂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趋势。
为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张香兰积极参加到“科研训练———‘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毕业论文”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工作中,并于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底指导大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项,指导学生9人,发表论文3篇。
多年来,张香兰一直坚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教育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