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煤炭行业产学研合作高端平台
——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重要意义
1.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落实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但与先进产煤国家相比,煤田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多,资源开发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亟待提高,采掘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可靠性程度低,煤炭行业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更加需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行业和企业的核心选择。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煤炭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这是煤炭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煤炭行业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四大能源革命,要求立足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国家最近印发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了202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方针和重点任务,部署推动能源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团结煤炭企业、煤炭科研院校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煤炭基础理论研究和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推动煤炭行业产学研充分合作,实现煤炭行业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事业快速发展,是推动能源革命、提升煤炭工业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3.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拓宽院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迫切要求
充分利用煤炭院校和企业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基础,依托煤炭院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与煤炭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科研服务与应用平台,是拓宽院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迫切需要。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贯彻国家人才、教育、科技和煤炭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煤炭行业实际,研究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和工作规律,为煤炭行业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提出产学研合作发展指导意见。二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政府的领导和企业、高校的支持下,组织开展煤炭行业产学研合作,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煤炭行业科学普及、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三是举办产学研合作发展研讨会、报告会、展览会、洽谈会;交流工作经验,展示研究成果,沟通供需信息,促进校企合作;学习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培养和培训产学研合作领域的专门人才。四是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规律,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搭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工程教育目标的实现,保持学科专业建设与煤炭工业发展需求同步。五是结合煤炭行业实际,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利益相关方需求,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协商机制,促进合作共赢。六是开展产学研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国际产学研组织建立相互交流学习的合作关系,推动煤炭行业产学研国际合作进程。
煤炭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和条件
1.政学一体—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多年来,全国煤炭院校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政校合作,积极拓展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良好互动,密切与地方政府的联系。通过与地方政府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了院校服务方式的转变,构建了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合作,促进学校的品牌优势、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及区位优势与地区的资源优势有效对接,合力提高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共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创新型地区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完成了国家能源局主持的《能源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煤炭部分)》编制工作;学校彭苏萍院士、何满潮院士入选第五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名单;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议等。
2.产学一体—积极开展与煤炭企业的战略合作
煤炭院校与广大煤炭企业是一个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长期以来,煤炭院校与行业同呼吸、共命运,立足行业、服务行业,紧扣行业发展要求,引导优势学科主动为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煤炭院校与煤炭企业加强在科技研发、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汇聚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资源,解决煤炭行业安全生产中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促进煤炭行业的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为煤炭行业培养实用的高端人才,全面提升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加入了国家第一批产业战略联盟;2008年,学校成立首届董事会;2012年,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共同组建成立“中国煤炭战略研究院”。目前,已与全国83家能源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并与56家董事单位签订了战略联盟合作协议。
3.研学一体—大力促进教育、科研深度融合
学校积极深化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战略高新技术领域,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积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共建优势学科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力度,充分促进各种创新元素的高水平汇聚,形成共同的优势学科集群。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组建的“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在京成立。该中心围绕煤炭未来战略需求,瞄准我国煤炭行业的重大需求,围绕传统技术提升,在煤炭绿色加工、矿山生态修复等煤炭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努力攻克煤炭无人化开采、煤炭地下气化、感知矿山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等煤炭行业未来技术瓶颈,培养了一批适应现代煤矿管理的卓越采矿工程师。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共建“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与神华集团等8家中方单位以及西澳大学、澳大利亚科工组织能源技术研究所等6家澳方学术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中国—澳大利亚能源与矿业联合研究中心”;参与建设“中国煤炭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4.用学一体—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社会
学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推动了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对煤炭企业深部资源开采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在深井快速建设,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软岩支护,煤与瓦斯共采,深井高温热害、水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实践,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和一等奖计18项,参与单位70余家,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推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成果显著。
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主要任务
1.科研合作方面
一是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共同承担攻关项目,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工程中心。二是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等方面,共获原创性高水平科技成果。三是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建设产业化中试平台,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集成度、创新度,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变。四是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国家和行业的领导下,共同参与起草有关行业、技术、管理等标准,共同申请各类相关资质。五是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收益共享,持续发展。
2.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探索招生改革计划,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对口单独招生、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人才。二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开展3 x、2 x的校企联合培养和校企双导师培养试点。三是实施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是推进国际化人才培育计划,与国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半年至两年的访学活动和专业硕士、博士联合培养。五是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积极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筹划建立各类专项人才培养基金。
3.职业教育和专业人员培训方面
加大推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充分利用高校、职业学校、企业办的职工大学等教育资源,组织促进面向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基层工人等人员进行多层次的、系统的、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和中短期专业培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
4.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让渡方面
一是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试点的通知》,以及北京市和各地发布的有关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的意见精神,积极研究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与中国技术交易所等专业化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合作,开设专门窗口平台进行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评估、授权、转让,进行市场化运作。三是发挥职业院校承上启下作用,合作承担部分已有成果的转化,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信息统计和资源共享方面
一是根据煤炭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深入会员单位生产一线实地调查研究,监测和跟踪各方面的需求,摸清家底,向各方提供信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决策提供参谋和依据。二是促进开放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特别是共享已有的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科研设备,促进联合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和生产实践基地,开展公共测试、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满足各方对科技资源的共享需求。
6.创新创业服务方面
充分利用科技园、产业基地等资源优势,对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搭建孵化平台,提供创业、信息和市场开拓等服务。具体包括提供创业空间,提供工商、财务代理、税收筹划、基金申请、人事代理等服务,提供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开展市场推广,引导社会资本,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科技成果和企业进行跟踪、评估、投资。
落实产学研合作平台任务的保障举措
1.加强平台建设,确保产学研合作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明确自身定位,加强组织协调。产学研合作平台将加强与行业相关部门沟通协作,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把握行业市场发展的动向,在探索新领域、新技术、新应用和机构职能履行过程中,进一步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二是做好宣传发动。通过会议、论坛、网站、新闻报道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信息和进展情况;通过组织举办大型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项目签约会、战略研讨会、信息发布会等,大力推介产学研合作。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广泛调研。平台将组织相关人员赴北京和京外等地的行业型高校,了解高校的优势科技资源和合作意向。同时组织人员实地考察全国相关地区的高新区、科研院所和企业,摸清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掌握企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建立行业型高校与相关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在产学研结合网站上广泛征集合作信息,建立项目信息数据库,并鼓励技术供需方利用该信息数据库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对接。三是选准合作的方向和重点。在合作方向上,产学研结合项目要求申请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申请项目能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好。在合作内容上,紧紧围绕煤炭产业和企业实际需求,重点选择煤制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煤炭洗选和深加工等产业开展合作。
3.建立保障服务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制度保障体系。要积极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员激励、合作利益分配、产学研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院校改革和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体系,激励科技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工作。二是建立高层次合作对接机制。加快院校与煤炭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步伐,实现直接对话沟通,全面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协商层次,推动落实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三是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网站,及时发布产学研合作工作动态、政策法规、服务指南和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实时、快捷的服务。依托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专业中介机构,形成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服务网络。
4.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精心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要在相关课题申报、资金申请、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相关单位以指导和帮助,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通过组织产学研合作成果发布会和洽谈会等形式,加快发布院校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移、技术合作,共建经济实体、自建大学科技园等模式,加快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杨仁树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