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大人物】严父“扫地僧” ——记我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英骏教授-尊龙凯时入口

【矿大人物】严父“扫地僧” ——记我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英骏教授-尊龙凯时入口

1月30日开幕!教育部发布会聚焦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于2024年1月29-31日在上海共同举办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第一,大会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

2024-01-26 浏览详情

【矿大人物】严父“扫地僧” ——记我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英骏教授

发布时间:2016-09-21 15:07:00  作者:张鸣原、李静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坐着授课也精彩

“早就知道李老师是学术大牛,也知道他的学术和科研任务繁重,同时还担任着系主任的职务,尽管如此,我们的基础课《大学物理》他一直尽心尽力的带着,真是不可思议。”一名去年上过李英骏教授《大学物理》课程的本科生这样说。

李英骏办公室的椅背上绑着一个靠枕,因为他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常常疼痛难忍,靠枕能承托些腰部的压力,缓解疲劳。长时间的站立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腰间的刺痛感不时袭来,连续近两小时的讲课变成一种折磨。“也考虑过只保留研究生课程,不带本科生的课,但是我被本科生那种无拘无束、初生牛犊般的思维所吸引,就坚持了下来。”作为腰间盘突出患者,迫不得已,李英骏只好向学校申请坐着上课。

由于事情太多,往往刚上完课,李英骏就要匆匆地赶赴会场开会,或者去指导研究生,又或者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尽管如此,李英骏从来没有在本科生的课上照本宣科、敷衍了事,每一次他都精心备课,认真讲授;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的心里,教学非常重要,学生新奇的想法常常启发我,推动我思考更深刻的问题。对我来说,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李英骏笑着说,“另外,物理系的教师少,任务多,《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必修课,如果我不上课的话,青年教师的压力就太大了,他们还要成长,要发展,要发论文,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讲课风格是风趣的,有他在的地方总是充满爽朗的笑声,但是李英骏对课堂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迟到,不允许说话,更不允许手机响,一旦响了就没收一个星期。对此,李英骏毫不讳言:“一个是不允许他们打扰到别人学习,另一个也是希望他们学到真本领,不严格要求、不付出努力是不行的。”这既是李英骏的教学艺术,也是出自他成长感悟的肺腑之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92年的一个晚上,李英骏和平常一样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的实验室做研究,突然,一组实验数据让他眼前一亮,“终于成功了,之前试了好多次都失败了。我的前一项研究是完成师兄的一个项目,虽然结果做出来了,文章也在《中国激光》上发表,但总感觉不是自己的成果。这个项目完全是我自己的想法,能够做出来,当时乐坏了!”李英骏说到这里的时候激动地连语速都变得飞快。“那时候就想找个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啊,但是加拿大的大学,到晚上早就没人了,空荡荡的校园里找不到人说说话,于是就给国内打电话,与师友、亲人分享我的快乐。”追忆往昔,李英骏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那晚,脸上荡漾起幸福的笑容。这种学术的成功靠的不是运气,它依赖于坚强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源于艰苦环境的磨砺。

1977年,李英骏作为最后一批知青,上山下乡到山东农村。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他,虽然也同样经历着物资匮乏的年代,却并没有预料到农村的生活究竟有多么艰难。大锅烧火做饭,锅里放的是芥菜疙瘩,锅边贴的不是饼也不是馒头,甚至连窝窝头都没有,只有地瓜干。第一次发现连吃饭都成为问题,李英骏深切的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不易,这样困苦的条件也让他决心鼓起勇气去拼搏。

1978年,李英骏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大学生。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的眼神流露出彼时青年独有的热情。他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科学家。那时候,大多数人都怀抱着理想和信仰,虽然也时有迷茫,却始终积累着前行的脚步。本科毕业之后,李英骏留校任教,自此与“教师”结下了不解之缘,科学家的梦也仍揣在心里,慢慢地发着芽。

谈起初为人师的感觉,李英骏说:“有时候学生来问问题,我不会,被学生问住,那种感觉,真的是特别尴尬。”于是他决定考研,充实提升自己。八十年代中期,具有硕士点的大学并不多,李英骏还担任着大量的教学工作,考研绝非一桩易事。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挑灯夜战准备考试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强韧的意志力支撑,成功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李英骏吃过苦,受过累,心中的梦想照亮憧憬的未来,磨练出的恒心更使他无惧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李英骏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师从著名的归国华侨、物理学家王天眷院士,研究激光等离子体。

在物理研究所读书的那几年,李英骏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奋斗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刚入学的时候,同学们大多是来自北大清华的高才生,基础好,外语棒,托福都能考600多分,而来自聊城师范学院的他,那时候只能望洋兴叹。但认输不是他的性格,锲而不舍的刻苦努力,使他终于在毕业时名列前茅。

随后,他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求学之路上追逐:1991年到1993年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做了两年半的访问学者,并于1998年获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自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后出站。

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这些年,李英骏始终在物理学的领域中不懈钻研,主要进行强场物理、等离子体的流体动力学特性及x射线激光流体动力学、材料在力学条件下的物理特性和红外产生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核能的应用是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如果人类掌握了成熟的核聚变技术,一立方公里海水内的氕聚变所产生的能量就相当于世界上现存的能量总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的能源问题。李英骏正是循着这个方向,通过流体力学的方法来解决核聚变问题。

在核聚变方面,国内大多数研究机构采用psc模拟,在数据拟合度上往往能得到非常理想的结果。但是psc模拟的是一个一个粒子的运动轨迹,模拟粒子数目的数量级在10的8次方到10的10次方,而现实中投入生产粒子数目的数量级常以摩尔数做基本单位,数量级在10的23次方以上。这显然超出了psc模拟的范围,会陷入实验结果完美但是无法投入使用的尴尬局面。李英骏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独辟蹊径,通过流体力学这样一种更加切合实际的办法来进行科学研究。起初,他的“非主流”做法并不被看好,没人认可的日子是孤独难熬的,独立的探索也常常遭遇失败的打击。但是,李英骏相信,亦步亦趋的追随别人未必是对的,失败也并不是阻碍,而是成功之路上最好的帮手。

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坚持和努力奋斗的精神最终使他迎来了喜人的成就。如今,他已经是这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填补了领域空白。他本人也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同时还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国际、国内物理学领域权威期刊杂志上发表了200余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97篇,ei收录16篇,并获得了两项科研专利。他还曾被为“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863计划804方向专题专家组成员,并兼任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北京市物理学会理事。

李英骏自豪的说,“做科研首先是要找对适合自己的、正确的研究方向。一旦方向确定,就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不能人云亦云。”

严师慈父育英才

教育学生,李英骏也坚持“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的信条。他带了一名大二的本科生。“说起来,带他做研究挺巧合的。我带他们班的物理课,他第一节课就告诉我,因为高考失利,本应该去清华北大却遗憾的来到了矿大,他现在的理想就是考上清华北大读研。当时我就问他,你的理想究竟是得到发展,还是考上名校呢?”李英骏记住了这个有点“不服气”的小伙子。期末考试前,他发现这个学生与他印象中的90后有些不一样,放弃了自己的复习时间帮助同学复习答疑,这件事情打动了李英骏。正巧,这名学生找到他表示希望本科时能在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李英骏便把他收入麾下了。“有时候看一些天赋非常好的学生因为选择问题而失败,我都会觉得可惜。”李英骏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混淆了理想和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许多人会为了完成目标而完成目标,目标达成的短暂喜悦后就在空虚中迷失了;用更高的理想作为方向指引,把目标作为阶段性的推动力才是上策。在李英骏的耳濡目染下,“不服气”的小伙子也逐渐明白,不要单纯地为了考清华北大而学习,重要的是搞清楚自己的更长远的发展方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李英骏的研究生也都成绩斐然。他的研究生在毕业之前都至少有一篇论文被sci收录,其中,王立锋在攻读硕士与博士期间共发表了sci论文19篇,他的《预热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射流状尖钉形成机制》更是斩获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许多博士生毕业后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的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有的成为了河北省创新进步人才。李英骏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不同在于本科生主要学习已知的东西,而研究生则应当努力创新,探索未知,“我不管别人的研究生要不要求发论文,我的研究生是一定要发论文的,虽然难,但是对他们来说,不论是做研究,还是以后找工作都有很大好处。”

“我带研究生都是把他们当半个儿子或者半个闺女来看的。”李英骏在每个研究生入学时都会深入细致的摸清他们的个人情况,特别是农村出身或家境不好的孩子,“能拉一把一是把”。一次,一名研究生角膜脱落急需治疗,但是手头拮据,迫于无奈向李英骏借手术费,李英骏二话不说掏出了自己的积蓄。他说:“这都是小事,只要他们能成长,能有成就,我就非常高兴。”

今年即将毕业的研究生王玉回忆起这几年的研究生生涯,感慨道:“李老师与我们不仅仅是师生情,更多的是亲情,我们亲如一家,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是一件幸运的事。”

从少年时的科学家梦想出发,一日不敢忘初心,始终坚持直到如今。李英骏说:“如果一个人能以探索未知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生活将会乐趣无穷。”他也希望能指导出更多有思想的年轻人,做一盏照亮前路的明灯,指引着青年人不断成长。

上一条:【矿大人物】如果百万人之中我们的血液注定相融——记我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邢伟国

下一条:【师德先锋】彭红胜:严以律己 率先垂范 寓情于教 诲人不倦

【】

网站地图